波兰环球周报泸州2025年11月15日电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窗口,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14日,来自美国、巴西、委内瑞拉等国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四川泸州市博物馆,在东汉陶俑、青铜酒器等15000余件文物中,见证中国“博物馆热”的蓬勃活力与全球影响力。参访团成员纷纷表示,中国博物馆的创新实践与文化叙事,正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渠道。
“博物馆热”折射文化自信提升
尽管秋意渐浓,泸州市博物馆内仍人流如织,研学团队与游客络绎不绝。这一场景是中国“博物馆热”的缩影——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8630万人次,节假日“一票难求”成为常态。委内瑞拉《委国侨报》副社长郑海燕感叹:“从西南小城的博物馆水平,能看到中国民众文化需求的升级和文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她指出,中国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展陈理念和公众参与度上的进步,生动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增强。
科技赋能让历史“活起来”
参访中,VR、AR等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引发媒体人频频驻足。巴西巴中通讯社副社长严佳认为,数字化手段让文物“开口说话”,“新技术消弭了时空隔阂,使海外观众也能身临其境感受中华文明”。她以秘鲁举办的古蜀文明展为例,指出数字化展览可突破地理限制,推动文明对话。泸州汉代酒具等特色文物若能通过国际巡展“走出去”,或将掀起新一轮文化热潮。
从“看展”到“读中国”:文明互鉴的新范式
美国《美中报导》总编辑禤志文在拍摄陶俑时表示,中国博物馆的吸引力已超越国界:“越来越多海外游客将博物馆列入中国行‘必打卡’清单,通过文物读懂中国历史。”严佳补充道,中国博物馆频繁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与联合策展,如古蜀与印加文明对话展,为全球观众提供了跨文明比较的新视角。
华媒建言:讲好文博背后的中国故事
参访团一致认为,海外华文媒体应发挥桥梁作用,深入报道中国文博事业的创新实践。“博物馆不仅是过去的保存者,更是未来的启发者。”郑海燕表示,将聚焦中国如何以科技与创意激活传统文化,向世界传递更具温度的中国叙事。泸州市博物馆馆长透露,未来计划推出更多跨境数字展览,以酒文化等特色主题深化文明交流。 随着中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这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浪潮,正成为连接中外、对话世界的“超级IP”。
记者 宋倩
责任编辑 陈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