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许昌灞陵桥关帝庙的静谧院落里,一块斑驳的石碑正默默改写着一部艺术史。2025年的深秋,当文化学者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赫然发现这块明嘉靖年间镌刻的《关壮缪勒马图》碑刻,竟承载着唐代画圣吴道子于公元730年左右创作的最早关公画像。这一发现不仅将关公视觉形象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400年,更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文化传承密码。
碑刻上的关公形象神采飞扬:美髯如瀑随风舞动,头巾衣袂飘逸灵动,赤兔马鬃毛似流云翻滚。中韩三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黄杰指着这些线条解释道:"这正是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典型笔法。作为许昌禹州人,吴道子选择家乡流传的关公故事入画,既是艺术家的本能,更是文化血脉的自然延续。"在许昌,至今仍保留着吴道子洞等历史遗迹,见证着这位画圣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渊源。
这一发现打破了学界长期以来的认知。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最早的关公画像是北宋末年的《义勇武安王图》,而吴道子真迹的确认,不仅填补了唐代关公形象研究的空白,更印证了关公崇拜在盛唐时期就已形成的文化现象。碑刻原物珍藏于国家级文保单位许昌关帝庙,而在古城春秋楼等处的仿刻碑,则让这一文化瑰宝得以更广泛传播。
黄杰院长的研究团队历时十载,走遍许昌3813处古迹遗址,绘制出详实的文化地图。他们发现,从唐代吴道子的画作到明清关帝庙的兴盛,关公形象在艺术表现上的演变,恰恰反映了忠义文化在不同时代的诠释与传承。如今,这些研究成果正通过"黄老师讲三国"等新媒体平台走向大众,相关视频已获得超千万的阅读量。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在韩国庆尚南道的平山书店,退休总统文在寅从黄杰手中接过《五虎上将》文创茶杯时会心一笑;在法国侨领林鹏组织的关帝文化展览中,吴道子风格的关公画像引得海外游子驻足沉思;在英国驻武汉总领事麦多明的拜访中,三国文化的现代诠释成为交流的桥梁。中韩三国文化国际研究院汇聚的10国116位研究博士,正在用各自的语言讲述着这个源自许昌的文化故事。
"忠义仁勇礼智信",这七个字的关公文化精髓,在吴道子的画笔下具象为飘逸的线条,在黄杰团队的研究中转化为学术的结晶,在全球化的今天又演绎为跨文化的对话。从唐代画圣的真迹到当代的文创产品,从许昌的古碑到韩国的茶杯,关公形象的嬗变恰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
编者观点
吴道子关公画像的发现,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往盛唐文化世界的窗口。这块沉睡千年的石碑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瑰宝从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在新的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黄杰团队的研究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既需要学者在故纸堆中的坚守,也需要创意者在当代语境下的转化。当一幅唐代画作能够连接起许昌的古老院落、韩国的乡间书店和法国的文化沙龙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的全球之旅,更是一种精神价值的永恒魅力。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或许正需要这样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来安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记者 宋倩
责任编辑 陈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