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雪笺,诗生日常 -----诗人、书法家王明清其人其艺
来源:
环球周报
日期:2025-11-03 19:27:21
点击:7052
属于:名人访谈
编辑的话:王明清,博客名: 柳少子,河南鹿邑人,真源居主人。自幼喜好书画诗词,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曾任天津市西青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天津崇碧词社社员,诗情画意文心诗社优秀诗人。书法作品屡入权威典籍,1996年载入《中国硬笔书法大观》,1998年入选《山西运城书法国家美术馆展入选作品集》,2013年,联合出版诗集《杨柳春风》,集中展现其诗词创作的丰硕成果。今天选编其诗友采写的一篇文章,以飨读者。

笔落雪笺,诗生日常
-----诗人、书法家王明清其人其艺
王明清,籍贯河南鹿邑----这片承载着老子故里古真源文脉的土地,为他的艺术生涯埋下了深厚的文化根脉。他自幼浸润书画诗词之道,于笔墨与诗行间深耕不辍,既是兼具专业功底与人文情怀的创作者,亦曾以文化管理者的身份助力地方文艺发展,多重身份的叠加,让他的艺术表达更添厚度。
艺途深耕:书诗并蒂,师古出新
在艺术领域,王明清的身份清晰而多元: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亦是天津崇碧词社社员;曾担任天津西青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如今仍以天津市孙子兵法研究会书记的身份,在文化研究与传播的道路上持续前行。
书法是他深耕多年的领域,专攻行草与汉隶二体。习书之路始终溯源经典,他精临《礼器碑》《曹全碑》等汉隶名品,于蚕头燕尾间品悟古隶的端庄气象;又潜心研习王羲之、米芾、王宠诸家帖学精髓,在笔墨流转中锤炼行草的洒脱风骨,最终形成“行草洒脱秀美,汉隶端庄灵秀”的独特艺术风貌。
诗词创作则得津门诗词界名家王焕墉先生指点,承“情真意切、师古推新”之韵。他从不将诗意束之高阁,而是于日常景致与人生感悟中提炼灵感,文风自然豪放,既藏着烟火气,又含着赤子心。这份坚持让他收获了认可,曾多次斩获书法、诗词大赛奖项,2013年更联合出版诗集《杨柳春风》,将多年的诗思凝结成册,成为其诗词创作的鲜活注脚。

诗心自述:于生活肌理间见真意
若见王明清先生临帖的场景,大抵是案头笔墨未干,指尖凝着墨香,谈及“诗”这一古老命题时,他的目光里总会漾起温润的光。这份对诗的热忱,源于一次豁然开朗的领悟——早年他曾反复叩问“诗为何物”,直到自己的文字被知名诗刊刊载,才真正明白:“诗从不是象牙塔里的清供,而是藏在生活肌理中的灵韵。”
在他眼中,诗的本质是“瞬间的凝固,永恒的回响”。晨光中芦花与白鹅相戏的剪影,暮色里归鸟掠过亭台的翅尖,这些稍纵即逝的景致,经诗的淬炼便能成为永恒;就像童年攥在掌心的糖味,多年后仍能借诗句回甘,懵懂岁月里的思念,经诗行封存便成了时光琥珀。这份感悟,恰与他深耕的书法艺术相通:“古人说‘心画心声’,诗与书皆是心迹的流露,不过一以文字为媒,一以笔墨为介——笔墨落纸只在刹那,线条承载的气韵却能流传久远。”

诗于他而言,更是人生路上最妥帖的陪伴。远行时,“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诗句是比手杖更坚实的支撑;孤寂时,诗如窗畔月光,默默收纳所有未语的心事。他笑言诗有双重魔力:既是慰心的良药,能疏解沉郁情绪,让委屈随诗行消散;亦是陈年的美酒,将童年俏皮、青春热烈、暮年从容尽数酿入岁月。这份通透,或许还藏着他跨界研究兵法的心得-----兵法讲“以柔克刚”,诗亦能以温润文字消解人生困厄。
“真正的诗,藏在烟火人间里。”他曾指着案头袅袅生烟的茶盏说道。风雨后的彩虹、家人闲坐的灯火,这些饱含暖意的日常,经诗的打磨便成了不朽回忆。在他的认知里,诗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它是对生活最真诚的告白,是“活着、爱着、感受着”的鲜活证明,正如他笔下的书法,于笔墨流转间,写尽生活本真。
撰稿人:林林
责任编辑 莫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