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暨第十五届雷锋精神论坛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与辽宁省雷锋研究会联合主办,吸引了政府机关代表、专家学者、国内教育系统领导及师生代表近200人参加,环球周报记者 宋倩 特约报道。

(陶克将军与山东教育学会 委员会副秘书长房崇光教授)
本届论坛于2025年10月18日在辽宁省抚顺市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智能制造中心四楼会议室举办。作为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且长期坚持举办雷锋精神高端论坛的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雷锋精神论坛。
论坛主题为“雷锋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旨在立足新时代坐标,深入阐释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积极探索雷锋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层联结。
开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钟俊生主持,校党委书记霍庆生和中共抚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康轶分别致辞。
康轶在致辞中强调,抚顺作为雷锋精神发祥地始终高擎雷锋精神大旗,开创了多个全国“学雷锋”第一,形成了全国最集中、最丰厚的雷锋文化资源。
02 权威专家观点分享
论坛的专家学者研讨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报告中,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庞立生、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胡大平、贵州省雷锋精神研究会会长安斯寿等专家分享了研究成果。
著名雷锋学者、《雷锋》杂志荣誉总编、解放军报社原少将副总编陶克作了题为《雷锋被信仰 国家有力量》的主旨报告。
陶克提出了“三个雷锋时代”与“中华仁爱文化三次提升”的新命题。他以雷锋为精神坐标,将历史划分为“前雷锋时代”、“雷锋时代”和“后雷锋时代”,并阐述了中华仁爱文化从儒家“仁者爱人”到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政治主张,再到学雷锋活动成为国家意志和公民行为的三次提升。
他在报告中指出:“雷锋精神若真能成为全民信仰,那将是中国现代道德文明的一次自觉的升华。它不提供‘救赎’,但提供人间温度;它不承诺‘永生’,但倡导此生无悔。”
下半场报告中,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向军、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执行院长李素霞、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崔发展、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丹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了雷锋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
03 分论坛深入研讨
下午的分论坛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三个特定主题展开深入讨论:“雷锋精神与教育现代化”、“雷锋精神与文化发展道路”以及“雷锋精神与科技人才培养”。
这些分论坛以多学科的理论视角,探索新时代雷锋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力量的全方位、多层次实践路径。
在闭幕式上,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湖南省雷锋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周海燕,辽宁日报社理论部主任万应慧,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海霞作为分论坛代表作了总结发言,汇报了各分论坛的研讨成果。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立新在闭幕词中强调,本次论坛理论研究有深度,实践探索有温度,校地协同有力度,既丰富了雷锋精神时代内涵,又精准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
04 论坛成果与意义
与会专家认为,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论坛通过深入探讨雷锋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为新时代雷锋精神传承弘扬注入了新活力。
本次论坛的成果表明,深入阐释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与时代光芒,能够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理论支撑与精神动力。
与会代表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对雷锋精神的研究、阐释、传播、践行,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和嘉宾共同参观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雷锋精神育人展馆。论坛组委会表示,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雷锋精神研究更加深入,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丰富的精神支撑。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与会专家认为,这种精神将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前行。
环球周报记者 宋倩